綜合描述

俗稱笨蟳、酸膏蟳,中國大陸稱埋扇蟹,英名Purple-and-orange Xanthid-Crab。頭胸甲寬約10公分,呈橫橢圓形,長寬比約3:2,表面平滑有光澤,具有許多隆起和深溝,分區清楚,後半部分小區較多,額緣分為4葉,眼窩小,內角呈鈍齒狀,前側緣分為4葉,前3葉最寬,呈圓形,第4葉最小,呈齒狀。螯腳的大小左右相同,腕節和掌部粗糙,上緣有隆起的稜,手指粗壯,在內側緣具有粗壯的齒,指節末端呈匙狀。步腳寬扁,各節上緣均有隆起的稜,呈刀鋒狀,內側面有剛毛,指節粗短,密被剛毛。身體呈橘黃色、褐色至紅褐色,有淡紫色至淡藍色的泡沫狀網紋。
行動緩慢,以夜間活動居多,會覓食藻類和小動物。外表顏色艷麗,具有警戒色,警告掠食者不要吃牠們!
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 作者:陳育賢 資料提供:陳育賢 來源學名:Zosimus aeneus Linnaeus, 1758 上次更新:2014-03-23

分布

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—西太平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,包括南非、坦桑尼亞、莫三鼻克、馬達加斯加、紅海、模里西斯、印尼、海南島、西沙群島、臺灣、日本、澳洲、新幾內亞、南太平洋群島、夏威夷等地區,臺灣地區在恆春半島、小琉球、台南、澎湖、綠島和蘭嶼都有分佈,數量不多。
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 作者:陳育賢 資料提供:陳育賢 來源學名:Zosimus aeneus Linnaeus, 1758 上次更新:2014-03-23

棲地

棲息在岩礁海岸低潮線至淺海的石頭下或岩縫中。
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 作者:陳育賢 資料提供:陳育賢 來源學名:Zosimus aeneus Linnaeus, 1758 上次更新:2014-03-23

效益(利用)

本種蟹含有劇毒,含河魨毒和麻痺性貝毒,螯腳最強,蟹殼其次,內臟和肌肉的毒性較弱,臺灣產者主要為河魨毒,是一種神經性毒素,琉球和菲律賓產者主要為麻痺性貝毒。因為其身上劇毒,在琉球又被稱為「眼鏡蛇蟹」。在20世紀因誤食而喪命的人超過10個,是毒死最多人的一種螃蟹,應避免食用。一旦誤食埋扇蟹,可是無法急救的,至今醫界尚未有埋扇蟹的抗毒血清,主因是埋扇蟹的毒性太過強烈,且體型小,無法提製血清。在蘭嶼,只有達悟族的老人因比較沒有價值,所以才能食用,不過卻未造成中毒事件,可能是因為蘭嶼的銅鑄熟若蟹的毒性比其它地方低,另一方面可能經過人工飼養後,蟹體內原本的毒性慢慢減低的結果。
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台灣(CC BY-NC 4.0 TW) 作者:陳育賢 資料提供:陳育賢 來源學名:Zosimus aeneus Linnaeus, 1758 上次更新:2014-03-23